空間計畫如何思考:建築物高度與規劃
美化家庭 美化家庭 發表於2018/02/26


空間計畫與建築量體設定

空間計劃有四個思考流程:建築高度、空間屬性、空間分布位置與室形。 每一種考量都有其出發點和經驗基礎,不過,這也是建築有趣的地方,因為在每一環思考架構之中,仍有創意與翻轉的可能性。 瞭解基礎,站穩腳步之後,建築師們請儘管用自己的姿態,大步向前吧!


(一)建築物高度與規劃

容積樓地板面積÷30%建蔽率的建築面積 = 所需樓層數


上面的式子中,每個數字代表的意義,都和現實生活中的設計不太一樣。 現實生活的樓地板面積是由很多複雜公式構成的,誠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所說,建築師的工作已經淪為數學計算,不是做設計。沒錯,做這工作十多年, 我一直搞不懂怎麼算出正確面積;所以要如何在考場(或初步)抓出合適的樓板面積總量,就不該用真實生活的計算方式來處理。


除此之外,在古早的時候,前輩建築師或設計補習班,總是教我們把建築物畫得不成比例的小,好讓整個基地充滿活潑的開放空間,以獲得評審老師的賞識。這樣操作的結果,就是常常出現圖面中的廁所,比其它重要空間還要大的冏境。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的眼睛早就被電腦的準確性養壞了,看到以上那些沒有根據的圖面,只會讓人覺得不專業。因此,如何讓你的圖展現出具有全面理性分析的成果,是建築人該有的基本功。


從建蔽率反推建築物高度

我們在樓地板面積省略複雜的計算過程,僅以「容積樓地板面積」做為建築規模的發展依據,也就是「容積率 × 基地面積」。這樣的數值結果除了簡單計算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象徵了土地的使用強度,單純以此做為設計標準,最能表現設計與環境的關係。


關於 30% 建築率的設定,就是要對應以前把建築畫太小的問題。進入都市計劃時代後,都市計劃地區內不同分區都被賦於不同的使用強度,也就是我們常聽的容積率與建蔽率。前面的章節有說過建蔽率和容積率的運用,這裡再強調一次,建蔽率與容積率是一個基地的開發上限,不是必須達到的目標。也許容積率攸關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極大化使用,但建蔽率影響的卻是完全相反的問題,代表城市裡開放空間的比例與品質。


考場前輩為了釋出更多開放空間,曾經教我們縮小建蔽量體的規模;在這個求精準和講道理的時代,我們也得用科學理性的方法達到這個目標,方法就是找出一個美好的「建蔽率」,而這個建蔽率的參考值是 30%。


當我們在思考建築量體規模的時候,可以先以 30% 為基準,設定一個樓層的最大樓地板面積,再反推建築物的樓層數與高度。接著然後畫一個陽春的量體透視,檢視量體與開放空間的比例;這個小的量體透視圖,還能用來評估各個空間,在基地中可能的位置與樓層。

1933433_1745542945675712_5395666287152314366_o.jpg


我們討論過如何利用基地位置和周圍環境條件,接著設定建築物的高度限制;知道這個限制後,就能從建蔽率的觀點,找出最友善環境的開放空間比例與尺度。最後用基礎的容積限制,設定建築物的「樓層數」。


講到這裡,必需幫大家建立一個概念:

建築物高度←→城市景觀品質 

建築物樓層數←→使用強度


高度與樓層數不是絕對關係,而是相對關係。

000.jpg

從上圖可以看出它們的關係。有時候我們被要求的機能與樓地板面積是較大而密集的,這時可以降低樓層高度, 以達到某個建築高度的要求;但有時限制樓高,就會面臨無法達到基本空間量的要求。當遇到此問題,還有一個「量體地下化」的策略


量體地下化

遇到這個問題的狀況應該是這樣:

‧ 機能與樓地板面積():越高 

‧ 建築高度():越低 

‧ 建蔽率():越低


這時可以考慮將部份量體設置在地下室,並且安排地下室廣場空間,延伸地面層的開放空間,加強開放空間的趣味與品質。



原文出處:建築力:空間思考的10堂修練課

作者:林煜傑

出版社:風和文創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7327

《建築力:空間思考的10堂修練課》書封.jpg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