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高齡住家≠100% 無障礙的家
原點出版社 原點出版社 發表於2018/12/05



 ch1-2-1-1.jpg

如同只要提到客廳就想到沙發、提到和室就想到榻榻米。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現象,只要問到高齡、養老住宅是什麼?大家最快聯想到的就是無障礙設計。當然,如果能夠完全做到百分之百,那的確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尤其是自地自建、獨棟別墅改造、大型建案規畫等,要做到無障礙,還算蠻容易達成的。但是實際上,有許多都市中住宅,受限於建築物條件、社區規範等,無法達成室內外無障礙,這又該怎麼辦呢?

 

住在台中潭子、目前四十五歲的凱西(化名),她家是位在一棟中古公寓中的二樓。凱西七十多歲的母親,原本一直都住在大坑近郊老家,被診斷為輕度失智。「之前我媽在住家附近迷路兩次的紀錄,所幸很快都被社區鄰居發現,我請里長暫時每天接送母親到關懷據點看著。」凱西是朝九晚九的上班族,回到家通常都八點之後,只有週末能夠回大坑陪媽媽。兩個哥哥長期在國外工作,也暫時無法回台灣支援。

 

凱西的老公,是個孝順的女婿,鼓勵凱西接母親來家裡住,願意一同分攤照顧岳母的工作。但凱西一直耿耿於懷住家條件,深怕母親搬來這邊適應不良,「我們家根本不是無障礙空間啊!這樣我媽來這裡住是不是很危險?她有辦法住嗎?」她口氣沉沉的問我,「我家是二樓、又是沒有電梯的公寓。浴室不但很窄小、又跟走廊差了一階,走道也不夠寬啊!」 不知為什麼的,她已經預設失智老人就只能住在無障礙空間,但內心又不忍把母親送到安養院,矛盾的心境讓自己無端陷入兩難。

 

失智、行動退化需求不同

「請問令堂目前行動自如嗎?可以在沒有他人攙扶的狀況下行走嗎?」看她這麼在乎無障礙空間,我一開始還以為老人家行走不便,可能需要助行器或輪椅輔助。

「她腳力很好啊!我週末回家都會帶她去附近步道走走,有時候我累了,她還想繼續走呢!」凱西補充說,「自從有點輕度失智之後,我媽還會忘記我們一早就走過,睡完午覺又要求要去走重複的路線。」


「那老家有改造成無障礙空間了嗎?例如地板都一樣高,室內都沒有高低差?」我再次確認。


「唔……沒有耶,我媽一直住在二樓的臥室,自從父親過世後,我跟哥哥們都希望她把臥室改到一樓比較安全,但她都不肯。她最近常抱怨,每次經過一樓客廳,都有人想找她挑釁吵架,所以只想睡二樓。我們才發現她有時候會盯著客廳的大鏡子,皺眉頭、表情很嚴肅,可能是醫生說的幻覺吧!」凱西用布把鏡子蓋起來,媽媽隔天又會把布拿下來。


「嗯……聽起來,令堂目前其實行動自如啊!」經過多次的詢問與確認,我反問,「為什麼您會這麼在乎一定要做無障礙呢?」


凱西眼睛一亮、好像茅塞頓開似的,「對喔!明明她現在上下樓梯什麼的都沒問題!我幹嘛糾結一定要現在做到呢?」連自己都覺得不對頭,「啊!母親每次來我家時,常嫌公寓樓梯比較陡、廁所又要跨一大階吧!每次來每次嫌,不過也沒有比較吃力的徵兆啊!可能當時又看到高齡化就要做無障礙,無形中自己把兩件事情串起來了!」


經過討論,我提議凱西反而要留意的是失智伴隨的幻覺,若要接母親來住,要將會反射的家具(如玻璃置物櫃、擺在家門旁的大面穿衣鏡)加以處理或換掉。玻璃窗要加裝白紗窗簾、避免看到反射影像,牆壁上用來加大空間視覺感的褐色玻璃牆,也建議先暫時貼上壁紙或霧面貼膜,降低幻視的可能性。

 

化障礙為輔助

ch1-1-2(IMG_1924.jpg

當然,局部的無障礙輔助設施也是要做的。母親覺得浴室地板太高,在不大動格局的前提之下,最好在浴室門口兩側加裝穩固的扶手提供抓握,一旦裝上,全家人都會感受到它的好用。唯一建議務必要拆掉的,是通往廚房的門檻,這種要高不高、要低不低,介於2~20公分的高差,最容易讓人不留意就絆倒。


ch1-1-3(WJY_2663.jpg

「那和室要拆掉嗎?讓地板統一高度,才能達到無障礙空間吧?」凱西拉開和室門,和室臨客廳與走道的兩側,可以把拉門拉到全開。我量了一下和室地板高度,45公分,剛好是一般座椅的高度,「和室如果還有用到,就保留吧!這高度不會絆倒,還剛好可以坐下聊天。不要為了無障礙而無障礙。」


至於一樓走到二樓的樓梯,萬一將來真的爬不動了,也可以和鄰居商討,是否加裝樓梯升降椅。看是要做到二樓就好、還是每層樓都做,大家一起分攤費用、一同維護。


透過這個例子,希望大家不要被無障礙、全室零高差的想法制約住,否則易受挫於屋況限制、最後什麼都做不成。即使只是裝一道扶手,也是踏出無障礙規劃的第一步!依照家人或自己真正的需求,彈性設計,才能創造良好的居住感。

p23.JPG


原文摘自:《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先做先贏!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原點出版社

擷取.PNG

書名: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先做先贏!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

作者:林黛羚

出版社:原點

購書連結:博客來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