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靜之間的交會 —— 停車智慧化(三)
iBT數位建築雜誌 iBT數位建築雜誌 發表於2016/10/06


螢幕快照 2016-08-22 15.40.55.png螢幕快照 2016-08-22 15.39.45.png

為了因應龐大的停車需求並妥善管理,民國七十七年,台北市政府正式成立停車管理處,此前相關業務隸屬於警察局。到了民國九十七年,又擴大編制,改名為停車管理工程處。改制後,停管處負責的業務也更為廣泛,除了公民營停車場的監督管理外,也涵蓋保養、維修、拖吊、工程審查等事宜。


演進史

過去在台北市,無論路邊停車還是公立停車場都採用人工收費。路邊停車格就算設置有投幣的計時收費器,也必須輔以人工查察車號和確認時間。後來路邊稽查人員配備熱感式列表機,路邊計時器的功能逐漸被取代,直到民國一○一年後才全部拆除。而在公有停車場的部分,早期都是計次收費,出入口並無柵欄,由管理人員看守並收費。後來改採自動付費,設置自動閘門,於入口處按鈕領取紙卡,費用於離開時繳付。

台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主秘劉瑞麟表示:「一張紙卡的成本就超過一元,而且回收不易,十分不環保。因此北市府特別編列預算,在兩年前已全面改用可回收使用的磁卡。」除外,現在的工友聽車廠也能以悠遊卡付費,大大提升了便利性。


智慧化

在改變收費方式之外,其實北市府轄下的停車場設備也不斷進化。我們知道,目前所有建造費用在兩億元新台幣以上的公有新建築物,都必須取得智慧化標章,當然停車場也不例外。而對於既有的公部門建築物,政府也希望能全面智慧化,希望藉此帶動國內的產業發展與升級。

為了因應新政策,未來台北市新建的公有停車場都將全場網路或光纖網路、數位影像監視系統、緊急求救系統、水電中央監控系統(含消防、污水、抽排風機、照明、電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監控)、車牌辨識系統、悠遊卡以及停管卡收費系統列為基本要求。不過劉瑞麟強調,市政府並非在《智慧綠建築方案》推出後才開始進行智慧化,上述所有系統都早已經是北市停車場的基本配備。就算是歷史最悠久的洛陽、峨嵋停車場,也都更新完成。雖然,少數幾個停車場的影像監視設備,還是傳統的閉路電視,尚未數位化,但也已邊列遇算,預計民國一〇五年就會全面升級。


原文出處:《iBT數位建築雜誌》2014年冬季號No.5 

撰文:Arnold.L 設計:S.W  攝影:宋國承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