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土地的藝術-景觀整地設計美國案例5/5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發表於2017/02/05

1484037828171810.jpg

credit: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ssociates Inc.


由於大量的回填與覆蓋,基地整體也因此提高了將近1.8 公尺。配合高程與地形的改變,設計團隊在 Alumnae Valley 的周遭設計一整圈的雨水徑流溢流草溝,同時在靠近 Waban Lake 處規劃了一處低於地下水位的人工濕地。校園中多餘的水經由水生植物的過濾後,經由基地東西兩側一系列的沉澱水池以及濕地,最後流向 Lake Waban。新增的草溝與濕地成了 Alumnae Valley 重要的器官,消化、解決了校園暴雨管理的問題,也同時具備淨化水流的功能。


Alumnae Valley 的設計案將原本與湖水切斷的校園再一次拉近,現在從新的學生中心,即可以透過一片綠意、看到濕地與湖水。基地裡規劃了步道,可供校園中的人們以及附近的居民悠閒地散步、跑步或遛狗,步道旁有座椅供小憩,另外還有寬廣的草坪以及一座戶外劇場,供較大型聚會或活動。而乾淨的水很快得讓 Alumnae Valley 的自然生態系統蓬勃發展,也成了學校自然科學領域中觀察研究動植物生態的自然教室。


MVVA 的協同主持人 Andrew Gutterman 曾表示:環境的現實條件強迫 我們提出更有創意的設計解決方案。污染固然製造了許多問題,但這些問題 也同時激發了我們想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註 3) 在 Alumnae Valley 復育 案裡,景觀建築師用地形和水文作為主要的設計元素,再現冰河地貌、重塑 校園重要的歷史與特色、解決環境汙染淨化以及提出暴雨管理的對策,巧妙 的整合基地設計不同面向的需求。


結語


以上兩個案例的共同點是其突出的地形設計。景觀建築師利用整地設計手法,塑造獨特的空間感,場地形象;同時也在美學之外,整合入排水、蓄洪、過濾、生態等功能,讓這些景觀設計不僅僅是景觀設計美學的代表,也是低衝擊設計的案例。本文中介紹的兩個案例,是美學與機能平衡的案例。這兩個案例都有鮮明的地形處理,但是整地並不是設計目標,而是達成設計目標的手法。


1484038079641263.jpg

credit: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ssociates Inc.


例如,在 Tongva Park 案例中,地形是界定不同空間的重要手法。Tongva Park 基地原本就在都市街廓格裡,場地除北面高速引道之外,就是一個方整的都市街廓。但是景觀建築師藉由地形的設計,把這個方整的街廓,切割成數個不同的功能分區,藉由地形做視覺與空間的阻隔,讓每一個次分區都像是一個小公園。另外,一些崁入地形的坐牆與蜿蜒園路,也圍塑出一個一個的口袋空間。進入 Tongva Park,地形的設計是藝術感鮮明的設計語彙,但大眾對於公共開放空間的期待無一不被滿足。


在 Wellesly College 校園設計案例裡,景觀建築師面對的議題是污染土壤處理、雨水管理、水系疏理與生態環境優化等。Wellesly College 校園設計的素材多是自然素材,如土壤,植物等;設計的手法主要就是整地設計,但是設計的目標卻需要準確的科學依據,去執行土壤污染處理、雨水管理、生態多樣性等具體的科學目標。景觀建築師的地形設計是浪漫的冰河地形與草原的重現,但是設計結果是科學數據可以衡量的指標。


本文介紹的兩個案例,建成年代雖然差距十餘年,但皆可視為當代景觀建築師利用地形設計創造空間的代表案例。兩個案例,Alumnae Valley 是利用地形設計闡釋自然界美好的景觀與生態,人工雕琢痕跡隱晦,建成空間就像大自然的創作;Tongva Park and Ken Genser Square 案例是利用地形做為設計概念的發想,場地藝術雕塑感強,場地裡的地形無一不是演繹之後的再創作。兩個案例的設計走向不同,與其場地條件與設計目標有關,但可以從這兩個案例看出地形在當代景觀建築上寬廣的應用。未來地形設計用來完成景觀空間的獨特藝術感與其他機能多樣目標依然是可見的設計走向,美學更極致、機能更完善的景觀案例亦是可預期的。


參考文獻 


註 1: 資料來源 Mimi Zeiger (2014, Feb). Santa Monica Spok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 104(2), 106-125

註 2: 資料來源 http://www.wellesley.edu/about/campus 

註 3: 資料來源 http://willamettestewards.blogspot.tw/2015/08/breaking-new-old-ground.html


原文出處:《Landscape景觀》2016-II

landscape景觀2016II封面.jpg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