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社區到國土規劃,運用BIM創造無限空間

從返台創業,到擔任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劉國隆持續推動「國際化地方特色主義」(Internationalized Localism)的建築理念。「我希望用最先進的科技,創造最在地化的特色,這樣的建築型態將是獨一無二,而且最適合台灣的」。


科技與人文,並非天平的兩端。劉國隆認為,應該以科技創造人文的多元可能,才能創造無限的空間,而那就是他期待打造的國土環境。


不只是模型,更是永續的管理系統


「要怎麼樣讓建築再創高峰、再創新局面?『建築資訊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個工具,幫助建築師跳躍思考」。包括面對2050淨零排放的能源願景,以及如何達到生態平衡?如何創造有機建築?甚至評估建築生命週期,BIM或許就是解答。


1.jpg劉國隆理事長分享推動BIM相關工作。


近年全國建築師公會積極協助建築師面對使用BIM遭遇的問題,也與台灣建築中心、居家市集合作打造「BIM知識資源平台」,開設相關課程,建構建築師基本的建模能力,並開發在地化的BIM元件庫供業界使用,協助降低導入作業系統的門檻。


導入BIM,將能解決2D設計圖無法呈現的問題,預先進行碰撞檢討,不只想在前端,而且想得更長遠。當BIM平台建構完成,掌握順暢的資料傳輸與串接,將更有利於建築師的設計、規劃、乃至施工監造。


劉國隆提到,「包括建築的水電系統,也就是建築物的血脈如何傳輸,以及空調、照明等都能精準掌握,營建施工時就能運用3D模型有效控管」。竣工時也能和智慧建築標章的平台整合應用,同時促成建築履歷的產生,「而且將建築生命週期延續到物業管理系統,這是最重要的」,劉國隆形容,這就是建構一座建築物完整的歷史。


如果一座建築預計使用60年,建設從開挖到興建完成可能需要6年,只佔整個生命週期的1/10,劉國隆說:「透過BIM,收集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數據,將是回饋未來建築師再次設計時的珍貴資料庫」。


串接大數據,更精準的國土規劃


打造數位建築與智慧城市,BIM和「地理資訊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技術整合,也是勢在必行的關鍵技術應用。當BIM的3D建築結合地形地貌、都市環境資訊、土地管理資訊,乃至道路、網絡、管線等訊息,將成為建築管理、工程管理,及國土規劃、災害防治的利器。


劉國隆說:「當BIM和GIS結合,我們就能掌握大數據。」包括氣候、地形地貌、植披等地理資料,再加上交通網絡等人文建設,當建築整合進去,整體的空間想像將更加具體清晰。「未來包括如何節能減碳、如何電動化,這些都可以串接起來」,而這一切可以從一棟建築、一座社區,擴大應用至整個國土。

 2.jpg110年召開BIM元件開發研討會。


尤其在2018年政府訂定「全國國土計畫」,將國土劃分為國土保育、海洋資源、城鄉發展、農業發展等分區,打破過去的分區藩籬。劉國隆也認為,「事實上台灣的國土劃分應該和自然環境的生態結合,如果我們推動的BIM和GIS系統能夠整合串接,這一次應該是很好的機會」。


尤其透過BIM平台,往上串接GIS,往下串接物業管理系統,就能產生資訊再應用的數位循環,「這些數據的反芻,最終還是回饋到建築師的規劃設計」。


落地應用,打造台灣科技島


劉國隆認為,當BIM平台建構完成,不僅能夠提升台灣建築品質,「建設國家隊」也將成型,屆時台灣將能以建築之力協助其他國家。除此之外,他心中還有一個將台灣打造成「科技島」的願景,「我們的科技智慧在這些年被世界所重視,台灣有潛力成為國際的智慧中心」。


他以台積電為例,掌握製程的Know-How和專利,就能創造獨一無二,而且不會被輕易取代的世界品牌。即使台灣的市場規模小,依然能創造出走向全球的國際市場,「BIM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能和其他產業結合,這也是我們的理想」。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