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特輯 每月專欄 專家訪談 設計師專欄 廠商推薦 系列文章 建材情報 線上展覽
等待機會不如主動出擊,確立目標就必須不斷地勇往直前—談BIM在營建市場上的發展與應用(二)
發表於2016/11/04


02.jpg


BIM技術執行上的困難與阻礙

第1.「作業流程的改變」:BIM的「繪圖觀念」對事務所來說也會造成技術導入障礙,陳清楠補充說明,以前建築師是將腦海裡的設計想法,用圖學的觀念畫成平面圖、剖面圖…等相關設計圖面;但是BIM的繪圖觀念是將腦海的想法,先用3D數位模型建構起來,而所需要之平面圖、剖面圖等設計圖面,則是由電腦自動產出,設計師只需再做細節的加工即可,這對建築師來說整體的操作方式與觀念都不一樣。電機技師在設計階段做的是繪製系統與功能設計圖,這些圖面之管路與配線路徑通常都只是示意圖,也就是說通常管路衝突問題,都是到施工階段才需要解決,但是BIM設計專案讓電機技師在BIM建模過程,就必須開始考量管線高程與衝突問題,原本後端要處理的問題,必須提前在設計階段就要考量。陳清楠將之描述為,一個原本開汽車的駕駛突然要去開直升機,從2D轉換到3D技術當然上會有差別。


第2.「業主缺乏專業知識」:陳清楠指出,國內BIM發展初期,公共工程雖將其寫入契約規範,但大部份業主對於BIM模型之用途都不太清楚,也不知道該如何應用,於是皆交由外聘專家委員協助審查,但通常也僅針對3D模型外觀進行審查。最終BIM模型只能收藏在承辦員的抽屜內,BIM之效益根本沒有發揮而流於形式。


第3.「技術人才不夠」:雖近年來公共工程一直在推廣BIM,但業界仍未普及、使用率也不高,目前有資金投資BIM技術的還是以大公司為主。陳清楠自我調侃的表示,建築師其實和娛樂圈一樣,明星建築師工作接不完,但是中小型事務所的設計業務經營就會比較困難。雖然中小型事務所都很想導入,但又很擔心人才培訓以及軟硬體所增加的成本,而且BIM的推動和整個產業鏈息息相關的。BIM技術成熟發展可提升工作效率、建築圖品質、預算的精確度,但是如果業主進一步要求做管線碰撞檢查,建築師就必須再去找懂BIM的電機技師幫忙。但是,國內電機技師懂得BIM的人更少,一方面是因為電機學系畢業的學生都會優先考量到科技公司或是起薪較高的工程顧問公司就職,所以國內營建產業的狀態,非常欠缺BIM電機設計領域的人才。再加上長久以來國內建築設計酬金過低的生態,按照以往的設計酬金分配結構之下,電機技師分配到的服務費根本無法支應BIM的導入成本,因此實務上建築師只能另外找BIM技術顧問或工程顧問公司來協助。


第4.「無對等之服務酬金」:近年來公部門也漸漸發現問題,因此契約規範修改的越來越嚴苛,但與服務酬金卻沒有合理的對價關係。因此建築師在沒有足夠的執行經費下,所衍生出的投機、應付行為導致許多個案變得很難善後,造成無法結案與無法請款的困境。陳清楠也表示,對於BIM價金之估算邏輯,公部門常假定業界只要更換製圖軟體即可獲得工作效率與精確度的提升,因此僅願意編列補貼性質的費用,殊不知事務所之BIM技術導入並非軟硬體採購即可上線工作,其衍生之轉換成本與技術障礙並非短期間可以跨越的。在2D轉換3D之過渡期間,整個產業鏈的成本是增加的,但是對於業主而言設計施工過程之品質、工期與成本的掌握度提升,相對於傳統專案BIM仍然是相當值得投資的技術。


1472110975288268.jpg

▲陳清楠建築師


知已知彼百戰百勝,BIM模型是改變整個營建產業的工具

全國建築師公會陸續接到會員建築師反應發展BIM所遇到的問題,因此公會於今年開始成立了BIM小組。公會也和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合作,開辦相關免費的課程,第一階段以協助建築師對執行BIM專案有初步的認知以及基本建模能力為目標;第二階段將以作業流程的導入,輔導建築師建構事務所之BIM環境架構。今年年底也開始提供BIM模型的通用樣版檔,協助優化模型轉施工圖的過程,讓事務所的BIM操作過程更加平易近人,而台灣建築中心也開始建立元件庫開放平台,讓建築師能夠在設計中減少標準化的元件繪製,希望可以降低整個產業的BIM導入門檻,並且促進國內BIM技術之發展。


除此之外,BIM可以改善2D設計圖常見的「錯、漏、碰、缺」問題,一旦將2D圖說轉為3D諸多問題就會具體浮現,設計師便可預先規劃解決對策,可避免以往施工過程和營造廠產生的摩擦問題。


BIM模型到竣工階段亦有機會跟智慧建築標章之設施管理平台整合應用,目前國內成功的案例如台積電與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台灣世曦公司自行開發BIM-FM套裝模組,可以將竣工BIM模型和設施管理平台做系統與功能的串接,達到以圖查資、以資查圖雙向互動之功能。透過BIM模型結合FM管理平台,未來大樓管理員進行設備檢修時,只要拿出隨身攜帶的手機、可連網之平板或筆電,便可以透過網路平台把設備模型呼叫出來,可順便查閱維修記錄、計畫排程與歷史資料等查詢作業。陳清楠說到未來IoT和BIM也有整合的可能性,像是具IoT裝置的電視、冷氣、冰箱設備都可以跟BIM模型資訊對應,如保固書、維護手冊、零件組成、保養資料…...等都可以透過E-HOME或設施管理平台進行整合。


可以遇見BIM模型的發展對於營建產業來說,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無論是應用在建築師與電機技師的設計圖繪製、施工中的項目檢討、建物永續管理等工作,都能夠透過BIM得到更精確、更有效率的辦法。但可惜的是國內缺乏符合國情的BIM規範與指南,這幾年來也一直等不到公部門對於BIM發展的資源投入。陳清楠表示,未來希望可以集合業界的力量和建研所、建築中心合作,逐步凝聚共識制訂在地化的BIM規範與指南,以促進營建產業技術升級,並且加快腳步以跟上國際發展趨勢。


 

原文出處:《iBT數位建築雜誌》2016年No11 撰文:周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