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機會不如主動出擊,確立目標就必須不斷地勇往直前—談BIM在營建市場上的發展與應用(一)
iBT數位建築雜誌 iBT數位建築雜誌 發表於2016/11/02


順應世界各國高科技發展及環保意識的抬頭,建築物智慧化的聲浪水漲船高、呼聲不斷,而負責孕育建築物的設計師必須肩負起符合美學、人文、歷史、生命、安全、節能、舒適、便利…...等方面的需求,建築師該如何打破傳統的作業方式,以更精確、更有效率的操作模式來達到各方目的?


1472104897792895.jpg

現職                       

陳清楠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人

台灣建築資訊模型協會 第四屆理事長


學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私立中國工商專校建築工程科 


專長領域 

Green BIM在建築設計之應用

BIM專案管理        

建築設計與施工管理        

智慧綠建築設計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重要

相信「智慧建築」在營建市場上並不是個陌生的名詞,目前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以公有建築物之造價與用途類型來規範業者,其目的是希望以公部門作為領頭羊,來影響產業界的生態鏈,而首當其衝的便是孕育建築物的設計師。對建築師來說,智慧建築標章便是一個新的「門檻」,而在「弱電系統」的規劃設計上工作量大幅增加,陳清楠表示,一般建築師在電機設計領域比較陌生,像是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指標。因此對建築師來說,如何轉化智慧建築指標之設計需求,在電機技師與業主進行設計溝通上也會成為工作上的困擾。


傳統建築師的養成教育通常以建築物的「造型設計」為主,如何達成建築智慧化、需要哪些設備、佈線系統如何配置……對建築師來說並非首要考量。陳清楠表示,過去在中興工程服務近十年的時間,在參與母公司中興工程顧問社研究大樓新建工程之專案執行過程中,為了申辦智慧建築標章,自行參加智慧建築協會開設的課程,去了解每一指標的執行重點與其理論背景,並利用工程顧問公司內部技術資源之優勢與公司內部之電機技師、消防設備師、空調技師等專業同仁互相討論學習,也在經過一個完整專案的歷練後,對於智慧建築標章各指標的技術內涵才有更深層的體會。


除了解該做什麼、能做什麼,還要考慮到現實的報酬問題

近年在政府單位積極的推動及帶領下,民間單位對智慧建築的認識與期待也漸漸增加,然而智慧建築對建築師執業上將會造成「作業流程的改變」、「專業知識及專業整合度需提升」等新的挑戰課題,如何彌補建築師在智慧建築專業領域的專業技能呢?陳清楠表示,首先,鼓勵事務所員工考取智慧建築認證師執照;其次,隨時留意新興的智慧建材與ICT技術發展。智慧建築認證師課程主要在培訓學員了解各指標背後的技術內涵與功能目標,以利設計過程中可以預先進行功能目標設定及門檻指標檢討,並且適時的召開設計溝通與整合會議,可避免以往設計完成後才進行指標檢討,所造成變更設計的困擾。


然而,培養智慧建築專業人員將大幅增加事務所的營運成本,陳清楠表示,目前政府雖然有補貼費用,但是實務上的補貼費用連委外的智慧建築顧問費都不夠,因此電機設計及系統整合增加的人力成本只能自行吸收。實務上智慧建築標章的設計過程,不僅是建築師本身的整合工作量增加,對於電機技師事務所來說,因智慧建築所需要的系統設備、專業技能更多更複雜,往往還要委託其它專業廠商或智慧建築技術顧問來協助,整體來看總工時、人力成本都是倍數增加的。在政府的補貼金不足下,勢必要找出新的解決方案才能在合理的服務酬金條件下完成繁複的工作。因此,近年來新興的BIM技術才有機會成為智慧建築整合、設計的輔助工具。   


 

1472109787876260.jpg


3D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的發展與求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這個新興的繪圖技術早在十幾年前就問世了,陳清楠接著說明,在2002年左右美商Autodesk在發表BIM白皮書後,在國際間才逐步受到營建產業與學術界之青睞;2007年美國總務署(管理所有聯邦政府公部門建築物的單位)宣布「只要是做美國總務署的案子就必須要繳交BIM模型。」隨後英國、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也陸續將BIM視為營建產業的革命性技術,紛紛納入公共工程的要求。台灣大約在2009年開始有BIM實務執行成果,學術界也開始將BIM納入教育學程中,像是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為最早成立BIM研究中心之單位,而「建築學系」起步的較晚,約於2012至2013年才開始有學校將BIM納入學程。


近2、3年來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公共工程案幾乎都強制將BIM納入契約規範裡,陳清楠表示,起初建築師業界都非常排斥BIM的技術要求,因為BIM繪圖觀念打破了原本熟悉的CAD操作模式,而且對建築師來說也是一個額外的成本負擔。因此早期公共工程的BIM案例,多由建築師另外委託工程顧問公司或資訊公司協助執行。此外,國內的營建環境長久以來就有先天性的問題存在,像是公共工程都是採最低標,使得標廠商在獲利空間壓縮下需承擔高度的風險,如施工過程中遭遇非預期之問題所衍生的設計變更,常導致建築師與營造廠之間產生摩擦。而公部門長期在這樣的執行壓力之下,對BIM的出現彷彿看到了一線生機,但是由於國內對於BIM的工作目標、產出成果、驗收標準等尚無共通性的準則或規範,在執行一段時間後,反而造成契約規範內容對BIM工作範疇界定不清、驗收標準含糊、無對價的服務酬金等問題,讓業界有心發展BIM技術的建築師、電機技師無所適從。



原文出處:《iBT數位建築雜誌》2016年No11 撰文:周滋靜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