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講座 用格局玩設計(1) 屋主們,請和設計師一起探險吧!
美化家庭 美化家庭 發表於2015/01/26


陸希傑用「格局」發掘家與人的新關係



在陸希傑老師的觀念中,他認為室內設計不只是藝術品,更是一個「社會事件」,一個設計師看世界的入口,在看似冷靜的作品背後,都有他關注生活者的角度;近幾年來台灣消費者對「家」要求更多,不只是因為經濟因素讓我們在家的時間變長了,家竟然也成為我們社交的場所,這些人文的改變,衝擊著空間中的幾何秩序,而設計師下一步必須在其中發掘新的連接關係。


Q:住宅設計近五年來有何不同的發展?屋主需求有何改變?

A:資訊流通使台灣屋主設計意識前所未有之高。

新世代的屋主在幾年產生很大的變化,主要原因是資訊流通的速度加倍,屋主知道的事情愈來愈多,對設計的意識也提高,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甚至連家具品牌都懂,鎖定設計師的風格特質也很明確。

我看這些變化都是人們趨向「個性化」(分眾化)的種種現象,設計師一定會發現屋主的要求比以前多很多,「取捨與發想」就是現代設計師很重要的功課。


Q:您在設計空間時就是如此思考嗎?屋主對家的期望還有沒有更多的?

A:看空間要有探險的精神,才能創造出新的人與人之間的動態關係。

格局可變性是這個世代的屋主可以大方接受的,我們公司十年來都一直往這方向研究,因為我認為設計是量身訂做的產業,要根據空間本身的條件、屋主的夢想和真實的預算來做整合,從互動中找出他心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心理要想著這是一場和屋主一起行動的探險。

第一步,我和屋主溝通時,會用過去的作品來做溝通的橋樑,抓住屋主的潛意識,化解雙方不同的見解與落差;第二步,回到平面圖就要詳細問自己:格局有沒有可能性?

例如,大家都可以接受開放式廚房與餐廳設計,但有時候受限於建築廚房條件沒辦法移動,我會採用連接的方式,想辦法達成「動線的連續與開放」。現代建築的坪數呈現「極大化」與「極小化」的兩個極端,也是設計者的考驗。最後是如何找出家庭不同條件?舉例三代同堂的家庭,你幫他想的是長者可以容易看到家庭成員,偏偏祖母很怕吵,房間要和大家的完全獨立,一點聲音都不能有,所以很多情況都不一樣。


Q:那現代人願意花在家的時間變長、要求也不同,您覺得設計師要如何滿足這一點?

A:「空間感」與「有趣」是生活調味劑。

台灣的設計市場很熱鬧,我常想是不是因為外面很醜。

不過,我認為室內設計這件事,最重要的是「空間感」,減少因結構帶來的壓迫感,同時昇華屋主的生活需求。無壓迫性是生活最舒適的方法,也是家庭成員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有時我會將隔間牆或是走道稍微改變方向,或是調整角度,你就會發現每個面積都變大。

老實說要預測未來很難,尤其只是從事室內設計的人,要預測一個家庭會變化到何種程度真的不容易,我會做的是「保留彈性」,某一個場域現在的用途轉變時,只需要一點小小的修正,就能讓屋主繼續居住。

還有就是空間要有趣,指的是與他生活有關的事要有趣,例如40坪的房子要有客房、書房、更衣室、浴室也要大,我就想讓他們住在大房子的「套房」內,愛圍著浴巾從浴室跑到書房也沒問題。所以設計者要學習把空間展開思考,我以前提出的「灌注」、「音樂」、「紙張」就是三種空間思考的方法。


Q:您的作品初看都有冷靜的一面,您的屋主是否都有相似處?在空間中會強調個性化這件事?

A:大部分的空間其實是業主在幫設計師作設計。

我絕對尊重「個性化」的部分,雖然屋主們都是喜歡我的風格,可是裡面有很多細節都是由屋主提醒、我們想出設計方法,例如退休的屋主要注意將來更老之後的需求;書很多、預算不高的屋主,收納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把美感和實際合為一體;有時一個人有兩至三台的電腦,甚至自行車很多部,年輕的屋主的確有自己的特性,這些人的資訊來得很快速,設計師的設計就要更深入,分辨的能力也要升高,我常覺得設計是業主在幫我們做的,所以設計師要開放去聽,再不合理都有機會找到新的路徑。

還有對風水的關注度,已經沒那麼絕對,過去的人純粹是求心安,因為對居住的世界沒有安全感,所以只要不是完全顛覆,屋主都會自己想辦法化解,設計的完整性還是擺在第一位。



圖片提供:CJ. STUDIO

文字:368期SH美化家庭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