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從無到有:2010 上海世博會英國館
野人文化 野人文化 發表於1970/01/01


1554701737486681.jpg


2010上海世博會英國館

赫德維克工作室

地點:中國.上海

主要用途:展覽空間

委託人: 英國外交及國協事業部

基地面積:6,000 m2

「種子聖殿」內部面積:105 m2

內部可容納面積:1,630 m2

總樓地板面積:4,035 m2

設計時間:2008年1月~2009年12月

施工時間:2009年1月~2010年4月

預算:13,200,000 英鎊        

         

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在倫敦海德公園的水晶宮盛大展開,自此掀起世界博覽會的風潮。到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規模更是史上最大。歷史上,世博會帶來了許多地標建築,信手捻來就有諸多佳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在巴塞隆納的德國館,以及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在蒙特婁的網格圓頂建築。


為了在上海世博會吸引中國的投資,「英國外交及國協事業部」使出渾身解數,大筆投入2,500萬英鎊在展館設計,希望英國館能展現代表英國的文化和商業抱負。設計須知就要求,英國館的目標是躋身世博會熱門景點前五名。最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像哈蒂(Zaha Hadid)、麥卡斯蘭(John McAslan)、巴菲爾德(Marks Bareld)等名家竟都敗下陣來,最後是由湯瑪士.赫德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赫德維克工作室贏得委託。他原本受的是3D設計師訓練,且至今只有兩棟建築掛著他的名號。


然而,赫德維克正是英國最具創新精神的設計師之一。他也可以算是雕刻家、產品設計師、工程師和發明家,拒絕被分類定型。他知道,為了要從其他場館和對手中脫穎而出,他的設計需要絕對的獨一無二。


從一開始,赫德維克和專案建築師迪翁香普盧(Katerina Dionysopoulou)希望設計出的建築就是要能直接體現展示的重點,讓兩者的聯想密不可分。早期草圖的焦點在於自然物體和紋理。基地位於黃浦江岸,有江上吹來的輕風陣陣,而建築師就希望這個建築結構能夠在風中微微擺動。


英國館「毛毛的」形式,可以追溯到之前一項原本為英國「諾丁丘門」設計、但最後未實現的委任案。當時的設計須知要求將許多藝術品置於一棟1960年代的混凝土建築上,但多數人都覺得那樣的外觀太過粗糙。於是,赫德維克工作室提出用一種「建築毛」的方法,讓整棟建築看來較為柔軟。


英國館後來還影響了另外兩項研究建案,規模非常小,稱為「花園小屋」(sitooterie),將英國館採用的方式再發展應用到建築的質感上。設計團隊也研究了歷屆的世博會,發現這些場合總是顯得喧鬧擁擠,因此也希望設法緩和一下。赫德維克表示:「逛世博會的時候,各種刺激如同排山倒海而來,我們覺得『平靜』反而能讓人耳目一新、感到渴求。」 於是,設計提案規畫的是一棟小型建築、圍繞著廣闊的公共開放空間,讓遊客可以先放鬆一下,再選擇是要進入展館參觀,還是要從另一個平靜、不需排隊的制高點清楚觀賞這棟建築。


1.jpg

 1  壓克力光纖「毛」讓英國館彷彿有一圈光暈圍繞,並在風中微微擺動,營造出動態效果。


提交給評委會的簡報中,是以簡報板展示格局和視覺化效果的2D圖,再加上動畫短片,展現壓克力桿在微風中搖曳的效果。雖然當時還沒決定英國館的建材,但形式、規模和動線都已定案。等到確認委託後,評委會要求赫德維克為展覽設計和內容提出方案。赫德維克則決定一來不要展示為數眾多、範圍廣泛的英國專業,二來也不要落入圈套,將英國描繪成保守而傳統的國家(中國人的一般成見)。


於是他決定要專注在一個英國為人所知的面向,而且讓這一點變得現代又與人息息相關。2010年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既然已提出自然物件的想法,赫德維克發展這主題的方式則是強調英國將自然整合至城市內所扮演的角色。倫敦的公園和花園讓它成為全球同級城市裡綠化程度最高的,而且英國的皇家植物園(也稱為基尤植物園)也是全球第一座植物園。為了尋找能夠包裹在壓克力桿兩端的東西,赫德維克找上了「基尤千年種子銀行」(Kew Millennium Seed Bank),這個種子銀行計畫在2020年前收集到全球25%野生植物物種的種子。


英國館的設計和施工耗時超過26個月,聘用中國承造商和工程師(由梅斯集團﹝Mace Group﹞擔任專案經理負責監督),並使用當地建材,絕大多數取自距基地300公里以內。英國館包括兩個相互關聯的體驗元素:其一是建築上有指標意義且發人深省的主館建築,其二則是基地的多層景觀處理。進入「種子聖殿」的走道圍繞在建築四周,並展出由倫敦Troika工作室設計的敘事展。而在動線下方,還有其他空間可供英國外交部門舉辦文化和商業活動。


英國館共使用超過25萬顆不同的種子,隨機排列、澆鑄在壓克力桿中;而壓克力桿則穿過結構的鋼材和木材,構成內部的輪廓。外觀上,這些壓克力桿延伸出去像是由細絲形成的光暈,在徐徐微風中泛起波紋並改變質感。白天,光纖壓克力桿能將陽光引進室內,照亮空間;到了晚上,光纖則將燈光導到外面,讓整個結構發出光芒。雖然也有些人批評館內的展示內容過少(赫德維克就承認,曾有人走來問他「展示在哪?這裡什麼都沒有啊?」),但英國館這個在該屆世博最小的國家館,卻能留在參觀民眾心裡,恰如其份地象徵了英國設計豐富的想像力。「我們刻意操弄宏偉與渺小之間的反差⋯⋯從某種意義上說,那25萬顆種子也擁有大到令人震撼的潛力。而你也正站在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上海!所有的都在這裡,但又讓你感受到一種虛無,一種完全的平靜。」


2.jpg

 2  剖面圖:在展館和館區造景區的下方,是一個有雨棚遮蔽、能夠自然通風的出入口。可供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部使用的空間也安排於下方。


3.jpg

 3  二樓平面圖:基地面積為4,035平方公尺,而種子聖殿則是軸向的焦點。基地設計為多層、折疊起伏的景觀。遊客由位於角落的入口進入館區,接著可以到公園區休息放鬆一下,或是順著走道前往展館。

1 機房

2 表演者區

3 廚房

4 工作人員區

5 貴賓室

6 保全人員室

7 會展空間

8 儲藏室


4.jpg

 4  平面圖。

1 館區大門

2 上下車處

3 廁所

4 咖啡館

5 兒童空間

6 器材/視聽設備

7 休閒室

8 演講廳

9 辦公室

10 展覽空間

11 商店

12 廁所


5.jpg

 5  設計概念是希望如同大自然的物件,能像草在風中擺動的模樣。


6.jpg

 6  英國館這種「毛毛的」樣式起源於一項最後未實現的建案,原本是希望能軟化倫敦一棟1960年代建築的醜陋外觀。


7.jpg

 7  這種「建築毛」的概念影響了兩項研究建案,蓋起規模極小、稱為「花園小屋」的建築。


8.jpg

 8  赫德維克的辦公室裡沒有地位高下之別,所有建案成員都可以提出建議。討論時,各種研究和想法都可以直接貼到牆上留言。


9.jpg

 9  一幅早期草圖,顯示出讓一個自然物件坐落在較大景觀區的設計概念。


10-1.jpg 10-2.jpg

 10  初步設計時製作的立體投影圖和模型。


11.jpg

 11  簡報板:競圖資料已提出設計案的規模、形式和動線,展現出各種能激發靈感的想法和基本結構細節。


12.jpg

 12  簡報板:委託人的顧問團隊包括駐上海的總領事館和「英國文化協會」,以及約翰.索瑞爾(JohnSorrell,倫敦設計節的主席)和馬克.瓊斯(Mark Jones,V&A董事)擔任展覽內容顧問。早在競圖階段,赫德維克已開始與結構工程師公司亞當斯.卡拉.卡泰勒(Adams Kara Taylor)和設備工程師公司「十工作室」(Atelier Ten)合作。


13.jpg

 13  赫德維克大量使用實體模型。壓克力桿先前曾以1:1的實物模型測試其他材質。例如也曾嘗試使用竹材,但發現太過堅硬,無法在風中擺動。最後選擇壓克力材質,是因為能夠讓光透進建築內部。


14.jpg

 14  以立體投影圖檢視壓克力桿的使用成效。 


15-1.jpg

15-2.jpg

15-3.jpg

 15  使用紙模型,呈現讓混凝土看來如同折紙藝術的景觀。這個設計概念在於應該要看起來像是打開的包裝紙,顯露出裡面的禮物。


16.jpg

 16  箱體結構使用兩層夾板,相距90公分,並以層積材支撐。轉角和地板以金屬強化結構。至於壓克力桿需要的孔,則是使用電腦數值控制(CNC)鑽孔,使位置和角度精準無誤。整個結構覆蓋三層防水處理層。


17.jpg

 17  爭取製作壓克力桿的包商共有三家,都必須先製作出1:1的實物模型。確認委任之後,則是先做出納入照明和種子的原型,再由赫德維克調整改善。


18.jpg

 18  鋁條和壓克力分兩階段擠壓成型, 建築內部這端嵌有種子,是由手工澆鑄、磨光,再膠合到位。每天大約能製作出1,000根壓克力桿。


19.jpg

 19  壓克力桿四周包覆鋁條,再加上LED,並為LED接電。壓克力桿事先已將所有組件組裝完成,再直接運至現場,連接到已預先拉線的箱體結構內部。


20-2.jpg

 20  壓克力桿在建築外的長度為5公尺,總長7.5 公尺,有2/3 長度有鋁條包覆,一方面維持穩定性,一方面也仍有擺動效果。從外部看,可見的壓克力共長1.5 公尺,在英國館的周邊形成光暈的效果。

壓克力與鋁的交接點則有紅色的塑料擠型,讓這兩種材質在擺動時不會劃傷壓克力。


21-1.jpg21-2.png21-3.jpg

 21  卡泰勒在細部設計期間製作了3D 電腦模型,計算如何避免壓克力桿互相碰撞。


22-1.jpg 22.jpg

 22  箱體結構為尺寸10×15×15公尺的立方體,而壓克力桿(長度全部相等)又要對焦在中心球體,因此在結構內部就會形成有機形狀。結構內有供參觀民眾走動的浮動平台,平台中間有一個空隙。參觀民眾可以從一座玻璃橋觀看種子,如果向上看,壓克力桿會懸掛在頭部高度上方5公尺處。平台則遮掩了機械和工程設備。


23-1.jpg 23-2.jpg 23-3.png

 23  雖然簽署的合約只包含設計和建造,但赫德維克團隊仍然留下參與委託人團隊,監督施工。設計的所有元素都經過測試,從防水到壓克力桿塑料擠型的紅色是否正確都不放過。館區景觀用的混凝土包含回收砂石,是在現場澆灌。


24.jpg

 24  內部空間昏暗而安靜,讓這裡的世界各地植物資源收藏更添幾分崇高而令人敬畏的氛圍。白天,彷彿陳列櫥窗的壓克力桿頂端由外面導入的陽光照亮,而到了晚上,則是由每根壓克力桿上的光源來照明。盤旋在遊客上方的壓克力桿,部分種子來源是中國的「昆明植物研究所」,該所也是基尤千年種子銀行專案的合作夥伴。


25-1.jpg 25-2.jpg

                  25-3.jpg

 25  「循環區」包含出入口,圍繞在基地的周遭,共有三項裝置藝術,說明英國與自然的關係:「開放城市」(左)、「活力城市」(右上)及「綠色城市」(右下圖)。


26.jpg

 26  造景公園覆蓋有特殊人工草皮,為世博會參觀者提供了溫馨而放鬆的公共空間。 




原文出處:建築從無到有:從委託到落成,看國際建築團隊如何發揮創意力、溝通力、執行力,成功打造理想建築典範         

作者/ 珍妮佛.哈德森

原文作者/Jennifer Hudson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野人文化

(野人)0NTS0008_建築從無到有_立體書封 300dpi.jpg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