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台灣日式住宅:木構造基礎介紹
晨星出版 晨星出版 發表於2018/04/23

以木構造為主的日式住宅

台灣日式住宅構造由下往上可分為四個部分組成:基礎、床組、軸組、小屋組(屋架)。以柱(高度)、桁(縱向)、梁(橫向)所搭接組成的「在來軸組工法」為日式住宅的最大特色。


基礎構成地基,並承載日式住宅架高的部分,也是支撐整個建築的基礎。床組及軸組為日式住宅的主要部分,包括構成人在室內活動時所接觸面的床組,以及組成整個空間向度的軸組,可以說是整個住宅的主要結構。柱子支撐了整個住宅建築的重量,將屋頂瓦面的承重,經由梁、桁支撐,向下傳遞到基礎,使得建築能夠穩固。而小屋組所構成的斜面,不僅利於排水,也有通風的效用。

1-1.png

在雨淋板下的基礎為混凝土造,有防潮、防蟲等作用(總爺廠長宿舍)


1-2.png

木構造工法及主要木構成說明圖

以下從基礎、床組、軸組、小屋組的順序,介紹其構造以及功能。


基礎

建築物的「基礎(きそ:kiso)」除了承重建築物本體之外,必須要承重人為的活動,並要能夠抗衡風力、下雨,以及地震、颱風等災害,穩穩的根基在地盤上。「基礎」也就是中文的「地基」,支撐力量包含有「床束(ゆかつか:yukatsuka)」以及「布基礎(ぬのきそ:nunokiso)」,其中「床束」中文稱為「獨立基礎」,「布基礎」的中文則稱為「連續基礎」。


日本傳統建築以木構造建立基礎,方式有兩種:「掘立」、「石場立」。「掘立」在地上挖一個坑,直接把木柱埋入地下做為基礎,較屬於早期的構法;而「石場立」是在中世紀寺院建築發達以後,在地底下埋入礎石,在礎石上立柱固定房子的做法。礎石日文稱為「束石(つかいし:tsukaishi)」或「玉石(たまいし:tamaishi)」,與地面之間填入碎石,使「束石」更加穩固。


台灣與日本的「床束」做法相異,日本本地的做法會在「束石」上豎立直徑約10至12cm的木頭,整組稱為「床束」,早期亦應用在台灣的日式住宅。由於床束位於又暗又溼的地方,是白蟻生長最佳環境,在防治白蟻的研究發展之後,台灣日式住宅的「床束」便改為使用磚造及混凝土為主,通稱為「磚束」。


在主建築物的周圍會砌上紅磚的「布基礎」,以水泥砂漿粉飾表面。「布基礎」也會施作在隔間牆下方,增加承重力。而在立面的部分會打開「通氣孔」,以金屬孔蓋遮住,使地板下能夠保持通風,且避免貓鼠隨意進入建築物下方。在「布基礎」上面, 會施作「土台( どだい:dodai)」,以串連各個基礎,避免其移位,以防範力量不均而導致建築物沉陷變形、地板容易開裂、不耐久等產生的問題。此外,「土台」亦有統一柱高及榫頭位置,進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功用。


在基礎高度的部分,1900(明治33)年,《台灣家屋建築規則》的施行細則中就已經規定台灣日式住宅的床必須至少要有二尺以上(60cm),也代表著基礎的基本高度。比起日本本地的床為二尺左右,台灣的床高平均在65至70cm,因此玄關的「式台」也有轉介屋外與屋內之實際功效。






原文出處:《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

作者:吳昱瑩

出版社:晨星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8729

1524466034909400.jpg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