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曬、悶熱,台灣日式住宅如何適應?
晨星出版 晨星出版 發表於2018/04/23


適應台灣氣候的日式住宅


日治初期,日本官員暫住在清朝遺留下來的建築中,日本人對於台灣本地的磚造、土造構造住宅無法適應,因此興建官邸及官舍便具急迫性。1898(明治31)年,日本人在書院町及文武町興建官舍。南北兩側加上3尺寬的(90cm)「陽台」、以煉瓦(紅磚)為壁體,天花板高達12尺(360cm),小孩可在架高的地板下行走,窗戶及開口部很小,為玻璃及百葉窗的二重窗戶。這個設計參考了熱帶住宅5的形式,卻遭受到居住者不合居住習慣使用的抗議,於是更改設計。


日治初期衛生習慣與環境不佳,熱帶的瘧疾造成大量死亡率,除了致力改善衛生環境以外,在1900(明治33)年訂定《台灣家屋建築規則》中,規定地板高度至少要有二尺(60cm)以上,形成高架地板的特色,並規定在基礎部分必須改用紅磚及水泥來代替木造。因此,高架的地板(床)成為台灣日式住宅的極大特色,在實際的建築上,台灣日式住宅的地板高度,平均在60到75cm左右,有些住宅的地板高到1m(1m為特例,多見於早期住宅),造成台灣的日治住宅高度高於日本本地。而基礎使用紅磚及水泥,可以防止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被白蟻侵襲。


日本人喜歡居住在木造建築,其開放式的大開口,木造建築剛好給台灣的白蟻有最好的侵襲機會,而台灣強烈的陽光,也造成日本人居住難耐,因此日本人的設計環節中,如何避免白蟻侵襲,以及如何抵擋強烈日曬及暴風,1930(昭和5)年台灣建築會舉辦住宅座談會,就成為日本人在討論建築住宅時的重要問題。


備註:

5 源自西方列強的殖民經驗,認為要小開口以防暑熱及當地原住民攻擊。


延伸閱讀

技師設計住宅實例:尾辻國吉宅

尾辻國吉宅屬於「廣間型」,一樓玄關一進來是「廣間」,以「廣間」做為各室之間動線的中心,向左可以通向「應接間」,再往前可以進入食堂,並且深入座敷,右側則配置服務性空間。由於受限於基地,尾辻國吉將家族空間設置在西側,因此必須要解決強烈西曬、通風及防暑的問題。


尾辻國吉在台灣建築會主辦的住宅座談會提到設計理念及實際居住經驗,他將門口設計在東南側,引入夏季季風來增加室內對流、降低室內溫度。對於嚴重的西曬,在西側家族空間外設置緣側,利用障子的開闔,再加上對向服務性空間窗戶的開窗來增加對流。他敘述實際居住經驗,下午4點到5點左右雖然房間溫度相當酷熱,但是到傍晚夕陽西下時打開兩側開窗,室內就會產生涼風對流,是日治時期技師針對台灣暑熱氣候進行的設計案例。


但是在開口部擴大的結果,常會導致蚊蟲侵擾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尾辻國吉在欄間加掛紗窗,來防止蚊蟲飛入。他認為雖然蚊帳要拿上拿下不甚方便,且有礙觀瞻,但可以抵擋大部分的蚊蟲。

尾辻國吉宅為目前僅存的總督府技師設計住宅,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彌足珍貴。


1524468382184254.png

二階平面

未命名-1.jpg

尾辻國吉宅平面,此為廣間型,西側日曬嚴重,為了家人活動空間,故設計二樓(引自《台灣建築會誌》,1930)


適應熱帶暑熱

日本人喜歡大開口的開放空間,可以把外界的風引進室內。日本住宅有「緣側」空間,為中介座敷與庭院之間的長廊,利用「障子」及「襖」做為開闔,因應採光及通風的調節。但是由於台灣白天陽光太強,大開口會將熱氣引入,總督府技師對於大開口或小開口都有不同的意見。


一派的說法是源自日治初期的熱帶建築法,將開口部縮小,窗戶加上遮蔭以及阻擋,以防止光線照到室內的方式,來阻止室內溫度上升;另一派則認為要將窗戶擴大,並以保持室內通風對流的方式,來降低室內溫度。後者的做法比較符合日本人原有的居住習慣,獲得較多人的支持。


而針對室內溫度的降溫,尤其對於台灣嚴重的西曬,尾辻國吉則以自宅設計實際提出主張,在傍晚時必須打開窗戶通風的方式,雖然是比較符合日本人的生活習慣,但不是適合台灣當地氣候的建築方式,必須加以調整。


「座敷」是主人的空間,從「座敷」欣賞庭院,也是日本人的生活雅趣,因此在住宅設計當中,會把「座敷」方位留給氣候最宜人的南側,也因此「玄關」位置往往在北向。這樣座南朝北的空間觀念,與漢人傳統的座北朝南的方位觀相異。


但是由於台灣冬天的東北季風強盛,也有一些日式住宅改採在南邊設置玄關,除了冬天比較舒適以外,夏天可以直接引入西南季風,改善暑熱的問題(但如果是官舍,受到基地本身的條件影響很大)。


1-3.png

寬闊的緣側是早期防暑的方法(總爺招待所)


在房子本身的設計上,台灣日式住宅有著深邃的出簷,屋簷長長地伸出,與主屋有一段距離,以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室內。「簷」的日文稱為「軒」,「簷口」稱為「軒下(のきした:nokisita)」,形成沒有牆壁,以柱子支撐的半開放空間。


另外,在窗戶上面加上單片屋頂「庇(ひさし:hisashi)」,也有遮陽的效果。在洋式的應接間則會加上「露台」做為遮陽之用。「軒下」及「庇」,再加上以「緣側」做為區隔,使得室內不會直接遭受到陽光直射,是台灣日式住宅對於熱帶氣候的適應方式。


1-4.png

緣側外側以庇延伸(總爺招待所)

1-5.png

辛志平校長故居露台。在應接室外側,調查研究時已經毀壞。修復時以較為淺色的木頭搭建,與主體建築區分

1-6.png

↑ 庇(斗六雲中街)


而防暑與材料有非常大的密切關係。牆壁、屋簷、窗戶的熱容量越大,隔熱性越好,室內越涼爽,屋頂所鋪的黑瓦也有隔熱的效果。栗山俊一發明防暑磚,在當時不僅應用在公共建築,住宅上也有利用。但是防暑磚的開窗不能太大,是一個缺點。

1-7.png

淺井新一官舍露台。露台為遮陽的設施,為洋式風格,多置於應接室外面(引自《台灣建築會誌》,1930)

1-8.png

使用改良式理想瓦的住宅(台中村瀨末吉氏宅,1930s)

1-9.png

有防暑磚的住宅(引自《台灣建築會誌》,1941)

1-10.png

防暑磚廣告(引自《台灣建築會誌》,1941)






原文出處:《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

作者:吳昱瑩

出版社:晨星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8729

1524469779360220.jpg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