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改造大解析:樑柱系統vs板牆系統

在著手進行格局改造時,除了注重空間配置、動線流暢、實用機能,以及空間的舒適、美觀等等之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必須考慮的,其實是「房屋結構」的安全性。

(諮詢暨個案圖片提供│青埕建築整合設計‧郭俠邑)

 

房屋的結構因國家法規,基地所在之地理位置、環境氣候等不同因素,建造方式就會有所不同,因而產生的室內格局就會不一樣。大體而言,台灣的建築結構常見的是「樑柱系統」,大陸或國外的建築結構卻有「板牆系統」,面對這兩種不同的建築系統,在更改格局時究竟有哪些不同之處?

 

結構與格局,存在著一種既衝突又緊密的一體兩面關係,不能更動的結構看似會阻礙到格局修改時空間配置的靈活性,但其實結構是支撐房屋整體的安全,不能為了格局設計的創意、美觀,或者是好用,就枉顧結構的安全要素,一定要對原有結構的安全有全方面了解後,才能進行格局改造的創意發想。

 

建築結構=樑、柱、板、牆

就像人體由骨骼為架構搭配肉身組合而成,建築物的建築結構大致由「樑、柱、板、牆」等承重物件所組成。而這些承重構件就是支撐建築物的結構,關乎整個房屋安全性的重要部分,所以進行室內裝修與改造時是絕對不可更動與拆除的。

  • 「樑」的重要性

「樑」是負責承受各樓板的重量,再把重量傳到兩旁的柱子,通常跨在柱子之上,為水平結構物

  • 「柱」的重要性

「柱」是負責支持各樓板的重量,此外也與牆共同肩負抵抗地震,為垂直結構物

  • 「牆」的重要性

「牆」分為承重牆與非承重牆,用來分隔或保護某區域的重直構造體

  • 「板」的重要性

「板」是用來分隔上、下樓層的水平構造體

 

由於台灣地處地震頻繁板塊,加上有鑑於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嚴重損失傷亡,因此自921大地震之後台灣建築結構著重於強化樑柱系統,衍生出樑柱較大的建築特色。而大陸建築常見的板牆系統是藉由強化牆面與樓板的承重以加強結構,衍生出樑小、厚牆的建築特色。


認識樑的高度與牆的厚度

1559808699495594.jpg

 

樑柱系統格局改造‧思考篇

Point 1 確認可拆與不可拆的牆

除了樑、柱、外牆與承重牆外,其它的室內隔間牆幾乎可以拆。


Point 2 注重樑的處理與運用

因為空間樑大,加上有些樑不壓床等風水禁忌,裝修時較注重樑的處理方式,以及如何靈活運用樑下的空間。


Point 3 天花板的多元化設計

由於樑大,一般樑高約50~60公分,最大可到100公分,因為要處理樑,因此相當重視天花板的設計,而衍生出豐富、多元化的天花板造型。


Point 4 樑的處理原則

由於樑會影響天花板的高度,不管是依照屋主喜好用斜的、曲面、垂直、水平等設計造型包樑做修飾,或者是將樑外露,面對樑的處理可掌握三大原則:

(1)   活動頻繁 (2)站的時間多一點 (3)主題性強一點 等三個地方的天花板都需略高。

1559808752260981.jpg

▲運用圓弧造型天花包樑,一方面區隔出客、餐、廚與書房,另一方面更可包住橫樑,將樑消失於無形,打造空間的波浪層次美感。

 

板牆系統格局改造‧思考篇

Point 1 確認可拆與不可拆的牆

板牆既是承重結構牆、又是空間的隔牆,因此現場勘查時牆壁都一樣厚,不易判斷哪些是不可拆的板牆、哪些是可拆的隔間牆,故需調出使用執照的原始建築圖,上面都會清楚標示出板牆與隔間牆,通常以粗、細或實心、空心來區別。

1559808788184607.jpg

Point 2 格局調動的靈活性較差

相較於台灣格局通常中間可以開放,但大陸的格局由於有板牆卡在中間,不可拆,加上板牆一段一段分佈於空間之中,因此格局改造時空間配置的靈活性較差。


Point 3 不用包樑,天花板不會那麼低

由於板牆系統是藉由厚牆加強承重結構,得以縮小樑的高度,較不需去包覆樑,因此不會讓天花板那麼低。


Point 4 板牆的處理方式

板牆就是承重牆,所以不能動,它是什麼就是什麼,需要裸露出來就裸露出來,需要被掩飾就掩飾。因此處理板牆的方式有:(1)自然裸露 (2)用各種材料與造型去包覆做修飾。

 

 

 

 

 

本文摘錄自《格局改造攻略:讓家更大順暢,一次到位》

image.png

作者:風和文創編輯部

出版社:風和文創

出版日期:2018/10/18

購書連結:https://pse.is/DUA2E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