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特輯 每月專欄 專家訪談 設計師專欄 廠商推薦 系列文章 建材情報 線上展覽
完成游子回鄉心願 彰化透天老厝變身文青風民宿
發表於2018/09/19


許多人退休後夢想回鄉定居,似乎人性中早就深藏了回歸生命源頭的渴望。從小居住的老宅穩靜立在原有位置,不管時代變遷的威力如何強大,仍固守為離鄉游子保留過往記憶的角色。


陳逸凱的一個客戶從小在彰化的一幢透天厝長大,成人後前望外縣市工作,直到接近退休的年歲,原本處在回憶邊緣的老宅的影像又在他心中鮮明了起來,他希望改造老宅,成為日後退休安享晚年並提供兒女返鄉探親,一家人共享三代同堂之樂的舒適空間。


萬事萬物均抵擋不了時間的侵略,若不及時介入,物質終將走向凋朽的命運。當打開這幢樓高4層、70多坪大的老宅大門,陳逸凱回憶,有著35年屋齡的房子老舊不堪,灰塵積滿屋中各處角落,裡頭甚至長出成遍芒草。


IMAG4139.jpg

老宅裝修前的客廳積滿了灰塵,樓梯欄杆已經生鏽且室內格局十分狹窄。


IMAG4147.jpg

老宅改裝前的門口整片覆滿冰冷的鐵窗。


彰化老宅有著一般老透天厝慣有的通病如採光不佳、格局狹窄,路口處又緊鄰通往各樓層的樓梯間,還有壁癌、漏水等一堆問題需要解決。陳逸凱指出,處裡老屋和新成屋最大的差別在於新成屋能一次讓你看清它的全部面貌,老屋如沒有排除既有裝潢來檢視,會為日後改造埋下許多不確定因素。



A_6100907a.jpg

老宅裝修後的客廳,空間整個變得清爽遼闊。


A_6101032a.jpg

老宅的三樓變成視野十足開闊、氣氛清新的畫廊。


根據屋主需求,這幢老宅不僅只有單一使用需求:純粹作為家人團聚的居所,改造後的老屋不一定拿來長住,後續屋主未入住期間,有意轉型為特色民宿或藝文空間經營的第二種使用方向也被納入設計中一併考量。基於第二項需求,設計以採用易於清潔保養的材質為主;三樓則刻意規劃成寬敞的畫廊,除了以藝文風格增添旅人入住的多元體驗,也讓視覺在空間上更具開闊感。


A_6101120a.jpg

老宅改裝後門口的鐵窗變成美麗的玻璃磚,騎樓則鋪上六角形的蜂巢磚。


A_6101013a.jpg

老宅改裝後的頂樓露臺,有著綠色植栽妝點。


建築採光的改善,最大的特色在於拆除台灣傳統民宅隨處可見的冰冷鐵窗,改換為透光性佳又兼顧隱私及美感的玻璃磚。原本任其荒廢的頂樓露臺除了種滿植栽,也改由以大面積落地玻璃窗區隔室內外空間,將陽光和綠意引入屋內。室內牆面漆上純粹的白色也提升了空間明亮度。陳逸凱表示,大面積的白牆可降低空間壓迫感,更擁有日後和居住者傢俱、擺設等展示個人化風格物品相融的可能性,為空間風格變換情緒提供舞台。


A_6100961a.jpg

老宅改建後的樓梯,樣貌清爽俐落。


保留老宅傳統特色部分,陳逸凱留下了磨石子樓梯表面,生鏽的扶手改以玻璃取代,減少樓梯的存在感。


另一大亮點則是屋外騎樓。為什麼重視騎樓的空間設計呢?陳逸凱解釋,在台灣傳統民居文化中,騎樓是鄰里交流維繫情感的重要空間,因此在騎樓表面舖有美麗的六角形鋒巢磚;踏上進入室內的台階,腳下則是花樣精巧、以黑白色調為主的花磚,融合傳統精髓和現代設計感的花磚更成為左鄰右舍談論的話題。花磚是台灣老厝文化中常見的裝潢元素,近年保護古建築意識抬頭,讓原本在大房子中扮演小配角的花磚成為鎂光燈焦點。


A_6100951a.jpg

老宅改裝後門口鋪上了台灣老厝常見的花磚,和木質地坪彼此區隔,形成隱形玄關空間。


除了增添古早趣味,花磚從室外台階延伸到室內,佔據了門前的小小區塊,和客廳木地板形成區隔,建構出隱形的玄關空間。


傳統物件保留上的取捨,陳逸凱說,台灣文創界陷入只要東西是古老的就該維護的迷思,就他而言,評斷材質是否具備歷史價值、共同記憶、完整度,才是選擇留不留下的標準。


老宅經過陳逸凱的改造之後,猶如身處另一平行時空的時間之輪又再次重新轉動,從今往後將展開新的旅程,讓人對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充滿期待,更重要的是,老宅能繼續陪伴屋主以及其下一代走過漫長歲月,守護屬於家族的珍貴記憶。


(報導/吳禹彤‧圖片提供/時冶設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