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創造未來——不忽略歷史、不形象未來


img140.jpg

以光創造未來(不忽略歷史 不形象未來)


記憶中,某縣市因古隧道做了彩色光而成為觀光勝地,一時之間湧入大量的觀光人潮,試想除了炫彩奪目的光效外,設計背後所傳達的意義是什麼?雖然這看似成功的城市行銷,令我不禁聯想到曾經風靡一時的蛋塔與黃色小鴨現象,台灣人好像永遠在追尋,卻不知道自己在尋求些什麼?台北城市反應的狀態就好像是台北人的焦慮,是否因為我們對於自己城市的風貌自信不足,反而更想以濃妝豔抹企圖掩蓋些什麼?就光環境而言,天天過節的設計概念,正是我們需要檢討省思的。

值得慶幸的是,漸漸的我們感受到大眾對燈紅酒綠的表現方式膩了,覺得不再需要天天都是七彩霓虹般俗不可耐的夜晚景緻,更在乎的是空間帶來的舒適氛圍,以及人本考量的友善環境。這些聲音的確讓我們振奮,因為大家素質提高了,追求心靈的安定已大過於尋求視覺的刺激。

北門及西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論是否為台北人,相信大家一定對於台北車站的周遭有所期待。過去這裡扮演讓人無法親近的角色,但現今在西區門戶計畫的推動下,除了重新規劃行車動線解決交通的問題外,同時也整合土地增設綠地廣場,串聯起城內大小的文化資產、歷史遺跡。以往在台北車站附近,我們總選擇在地底下穿梭;如今透過西區門戶的再造,可望能再回到地面,體驗舒適且人性的開放空間、感受陽光與自然的美好。


img132.jpg

西區門戶計畫夜地圖


所以對此區光環境的初衷,我們也是由人本思考出發。隨著時代及環境的變化,我們與北門的關係也不斷改變;引橋拆除前,北門淪為進出台北東西軸線上的路徑,而現在它又再度成為西區重要的視覺焦點。當然,過去看見城門進入台北城的經驗,如今已經轉換為精神上的感受,但北門的呈現,不論在心靈或視覺上帶來的感動仍是無止境的。今日看見北門,我們就知道台北到了,看見北門我們的情感和歷史便連結了。

西區的光環境以喚起北門的歷史記憶做為開始,先點亮了北門及周圍的古蹟群,再採用人性化尺度的照明設計方式呈現南北向的歷史路徑;藉由光,重新形塑看見城門、走過城門再進出台北城的經驗。接下來再建立邏輯性的車行道路系統,打造忠孝西路為現代台北光軸。藉由點亮北門的契機,光,更加深了城市夜景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貼近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北門,讓國家門戶不再是進出台北的轉運站,而是展示台北發展歷史的最佳見證。



原文出處:台灣照明雜誌2017春季版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