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燈具——燈光設計數據與人的需求

如何讓照明產業從「亮」走向「光 的覺感」,個人以為,照明設計師在其中扮演 了重要的中介角色,是左腦與右腦的橋樑。常覺得:「光與生活的結合,重點不是開發新的燈具,而是做出好用的燈具。」而這種「好用的燈具」除了要符合特定的色溫、瓦數、角度等物理性質外,還要能符合人的需求。也就是從右腦出發,以人為本的照明思維。

1494568619526980.jpg

▲照明講座,是科技與設計間的橋樑

引用先前雜誌專訪後的報導文字:「從小我們就懂得:有光的地方總是溫暖的,燈光我們能告別黑暗,而照明設計師則可以說是照明魔法師。」誠然這麼說,但若只是對美有感覺,懂得CAD 繪圖也聽過些術語,還能說些知識見解就以為能做照明設計,而未必真正知道光學頻譜的意義,無法理解表面數字背後與視覺效果的關係,只聽過光通量、光強度、照度、輝度、色度,卻未必真正知道可否換算、使用搭配時機,更不知道如何解讀 IES 配光檔案的特性、對應空間室指數、反射率等材質的關係,碰到狀況時,看著專業廠商的照明計算書,甚至「連問問題都不知從何問起」。這些都是照明設計「硬底子」的一面,絕對不只是單純美的感受而已。所以,也要有工程師的理性,因為「如果只是喃喃自語地說一套好東西,也是沒有用的,因為做出來絕對不會是那種好東西。」

再進一步,對光有了美感和數 據,但卻未必能從中得知人的感受 。我們是台灣最早採用LED 進行照明設計的公司之一,起初它因為色彩變化豐富而被用來創造華麗的燈光效果,但當日常照明也開始採用 LED 燈具後,能否營造舒適的環境 ,就成了LED 照明設計的重要課題 。特別在酒店和豪宅這類高端市場 ,「節能」只是「必然」結果,卻不是應然的誘因。真正的推力還是 因為LED 能創造舒服、美麗且悅人的空間。因為光所造成的空間感無法用物理數據來定義,照明必須重視使用者的體驗,而非只在乎夠不夠亮,因此,「自然而然的存在感 」就成了照明的重點所在。因為「 感覺不到設計的設計,才是最好的設計。」我們如此深信著。 


原文出處:台灣照明雜誌2016秋季版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