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原因繁多複雜,如何判斷自家是否安全呢?

原文與圖片出處|《社區水災環境檢查手冊》 發行單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第三章 水災環境檢查重點

這一章將水災災害環境檢查分為「易淹水區域的判釋」與「易致災地點的檢查」兩個基本面向。易淹水區域的判釋首先得從整個大環境(亦即流域集水區)著手,判斷自己所屬社區是位於流域上、中、下游哪個區位,並且初步掌握水災的致災原因;在判斷完社區所處的流域區位之後,接下來便是詳細調查導致社區容易發生水災的致災因子所在位置。這兩個基本面向的檢查項目架構可以參考手冊附錄(77、78、79 頁),而每個檢查項目的內容將在本章中加以說明。


一、易淹水區域的判釋

流域水災的致災原因相當複雜,通常有上下游關連性和治理介面等問題存在。舉例來說,位於流域中游區域之淹水災害,其致災原因除了本身區域排水系統容量不足、淤積或阻塞等問題之外,可能亦是由上游集水區的坡地災害所間接造成。位於流域下游集水區之淹水問題,其致災原因除了位於地層下陷區域、本身排水系統設計強度不足,或是防洪設施不足之外,也可能是受到下游潮位影響之緣故。因此要找出某一地區的水災致災原因,需要先從整個大環境(亦即流域集水區)進行分析;而透過蒐集社區所位處之流域水系圖,配合洪水來源的研判,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所屬社區是位於流域上、中、下游哪個區位。


1527579071687769.jpg


檢視臺灣近十年內的水災調查資料(包含颱風、豪雨事件),容易發生水災的區域大致可分成下列三個區位:

1527579168257273.jpg


1. 河川上游:沿河低窪地區

河川上游區域通常因為地勢高、坡度陡,較不容易發生積淹水,因此大多數社區都利用自然重力排水方式,或僅有河川邊坡保護工,幾乎很少見到防洪設施。觀察此類區域的水災事件,發現洪水的來源大都是由下列四項因素所造成:

(1) 河川溢淹 (2) 河川支流排水回堵溢淹 (3) 上游坡地排水 (4) 山區道路排水


河川上游區域的洪水通常挾帶大量泥沙,因而呈現混濁現象,水災過後民眾往往需耗費很大力氣才能將環境清理乾淨。


2. 河川中下游:區域排水地區

位於河川中下游的社區,通常因為地勢較低、坡度平緩,因此大多得利用區域排水系統配合抽水站進行排水。若社區位於都市地區,則需要利用下水道抽排系統進行防洪。緊鄰河川的防洪設施大多需要堤防保護工,以免河川洪水溢淹,造成鄰近地區淹水。觀察此類區域的水災事件,發現洪水的來源大多由下列四項因素所造成:

(1) 鄰近社區的強降雨 (2) 區域排水系統排水回堵溢淹 (3) 上游坡地排水 (4) 河川潰堤或溢堤


一般來說,洪水來源若是由 (1)、(2) 所造成,洪水大多呈現清澈現象;但若是有加入 (3)、(4) 兩種洪水來源,則洪水通常因為挾帶泥沙而呈現混濁現象。


3. 河川下游:沿海低窪地區

位於河川下游區域之社區,通常因為地勢相當低,甚至與海平面相當(尤其是地層下陷區),且又因坡度平坦,因此海水漲退潮對於此一區域的排水影響相當大;尤其颱風侵襲期間往往引發暴潮,並造成海水倒灌。此一區域的社區大多利用防潮閘門配合區域排水系統與抽水站進行防洪,即便如此,發生水災的機會仍相當高,因此通常會配合如堤防保護工等防洪設施,以避免河川洪水溢淹。

img262.jpg

▲利用堤防防洪措施避免河川洪水溢淹。


觀察此類區域的水災事件,發現洪水的來源大多由下列三項因素所造成:

 (1) 鄰近社區的強降雨 (2) 海水倒灌 (3) 河川潰堤或溢堤


基本上,洪水來源若是由 (1) 所造成,那麼洪水大多呈現清澈現象,但若是有加入 (2)、(3) 的洪水來源,則洪水往往因為挾帶泥沙而呈現混濁現象。

根據前面有關易淹水區域致災環境的說明,民眾應該可以自行判斷所居住的社區位於流域上、中、下游哪個區位。接下來,大家可以根據易淹水區域型態和對應的易致災地點檢查項目,詳細檢查社區內到底存在哪些潛在的水災致災因子。




全文閱覽連結:http://61.56.4.190//uimg/download/20151210135104482.pdf

1527482999208721.jpg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