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為什麼需要改建

建物的安全

老舊建物存在著鋼骨結構不安全、抗震性差、建材不耐火、漏水、壁癌、通風不良、隔音不佳、巷弄狹小及停車不易等問題,無論是居住品質或公共安全都令人憂心。

台灣當前的舊市區除了房屋老舊之外,更是充斥著違章建築,且巷弄街道被占用,放置私人物品。除了頂樓加蓋普遍之外,一樓往後延伸阻塞防火巷道之情形也是比比皆是;以上情形,都會耽誤黃金救援時間導致救火救災不易、阻礙逃生動線。

1552986110582275.png



地震的衝擊

921地震以前,建築法規對抗震、耐震的規定明顯不足。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經表示:“如果台北市發生6.3級以上的地震,根據國家地震中心分析,將可能會倒塌4千棟房子,是台灣無法想像的災害。加上早期房屋興建過程的監造、管理不嚴謹,導致對品質存有疑慮,遭受地震損失可能更加嚴重。”

1552986087953204.png


潛在的危險

近年來台灣的天災頻繁、地震不斷,再加上大台北地區位於“金山斷層與山腳斷層”(北自金山向南延伸到林口,且穿越大屯火山群)上,已有300年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地震災害,據預測在往後幾年,有可能發生地震災害。

而2003年(921地震修改抗震規範)之前蓋的房子,因結構抗震性不佳,都有倒塌受災的風險,民眾若掉以輕心,難以想像地震來襲時,產生的災情將有多嚴重。



時代的進化

近幾十年間,建材與建築工法對於以往已有更具加強對耐震力的進化。

老舊公寓使用的鋼筋表面光滑無節,對於混凝土的磨擦力較差(握裹力),使得當地震來臨時或是經年累月過後,鋼筋因為形變而產生錯位,無法發揮圍束混凝土的功效。

現在的房屋,已經改用進化的鋼筋設計,將光滑平面改為竹節紋路,藉以增強鋼筋與混凝土間的摩擦力(握裹力),使兩材料間結合出更高的抗震性。

1552986054128930.png



施工的品質

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和水依照適當比例混合而成的複合材料,在預拌廠中已調配致適當的水膠比,使得混凝土在凝固後有足夠的抗壓性。

調配好的混凝土較為濃稠,在灌漿時不容易輸送難以到達高樓層,澆灌時容易產生氣泡,增加施工時的成本,多數工地現場會在輸送管前端加水,降低混凝土的濃稠度,減少施工時的困難,這會造成混凝土的結構強度下降,導致房屋的抗震性不佳。



耐震的結構

自921大地震後,建築法規有更嚴格的規範,外側主筋與主筋之間,每間格15公分則有一箍筋,箍筋兩端耐震彎鉤部分須達135度,且愈靠近樓板的區域,間格需愈密集。

而主筋內側則需要繫筋將兩主筋紮綑,一端為135度、另一端可為90度,且主筋數量愈多,繫筋則需要愈多,耐震能力愈高。耐震彎鉤因為能深入混凝土,增強握裹力,包覆主筋與混凝土,產生強大的圍束效果。

1552986028260899.png



建築的工藝

一般最常見的是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此種方式成本較低且較好施工,由於整體結構較為厚重,因此適合應用於較低矮之樓層建築。另一種為鋼骨結構,由工字鋼梁搭建而成,比起鋼筋混凝土,由於結構具較高韌性,更適用於超高樓層,但高樓層會因為強風吹襲產生晃動,舒適性較差且較不耐火,隔間牆採用輕隔間的材質效果較差,不適合居住。

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結合上述兩項優點,並互補不足,具耐震性與舒適性,現今建築多採用此種工法,但施工不易,需要良好的施工團隊,進而保障住宅結構安全品質。



歷史的危城


以大台北地區而論,目前使用年限超過30年以上的老舊房子高達16萬棟以上,而且逐年增加,但以目前都更案件完成情況來看(每年不到20件,並逐年減少),要完成大台北地區的老屋改建可能需耗時千年以上(以每個都更案件涵蓋八棟建物為例),可見大台北地區的老屋改建若不加緊腳步,則這個城市很快就會變成“台北危城”。


1552985984972005.png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