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特輯 每月專欄 專家訪談 設計師專欄 廠商推薦 系列文章 建材情報 線上展覽
學術與實務結合 落實水土保持
發表於2018/07/13

「我常跟學生說,科學家是花許多時間跟金錢做沒有效率的事情,他們為了要有成果所以反覆不斷做實驗;而工程師是在有限的成本下做最有效的事情,所以在考慮治水的時候,會運用機率、統計學的概念,去評估該地區可能一百年、兩百年甚至一千年的水災發生率來進行設計。」藉由學術與實務的經驗,韋老師針對水土保持提出一些看法與作法。

關於引流

ditching-and-culvert-construction.jpg

引流需要注意場域的情況,畢竟只要動土,自然環境的平衡就會產生改變。(圖片來源:https://williammorfoot.co.uk/)


談及到「引流」,台灣較耳熟能詳的案例是基隆河的截彎取直工程,韋老師認為:「引流的理念很好,但現實面會牽扯到附近有沒有空間?另外則是人類刻意製造河川要走的路,大自然不一定會買單。這裡必須強調環境倫理的重要性。講一個簡單的概念,河川為什麼會錯綜蜿蜒呢?這是因為地勢高低所造成。但人類不會這樣想,總認為截彎取直不是更好?像是基隆河就是運用截彎取直工程配合員山子分洪道舒緩當地的淹水情形,不過其實下大雨或颱風過境時水位還是偏高的。如果沒有規劃員山子分洪道的話,我想無法改善淹水的情形,畢竟截彎取直是人刻意為之,而非大自然河川自己所選擇的路。引流有時候會破壞地形與地貌,若加上都市化的影響,就容易造成逕流量增加,造成各淹水災情更嚴重。因此在尋求都市發展的同時,重視自然、提倡環保更為重要。」


師法自然不僅在國外 台灣也通用

IMG_9058.jpg

藉由封路的形式避免人再度影響自然環境,使其修養生息。


「師法自然」是國外在治水時提出的理念,針對這一點,韋老師表示:「有些人會因為喜好,在山坡地做些特殊造型。但其實所謂的師法自然是『不去改變就是治水最好的解決方法』。許多自然環境在沒有人為因素干擾的時候維持平衡狀態,當人類進來改變了環境,就破壞平衡,產生所謂的災情。因此水土保持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回歸自然!若做了許多工程,反而會破壞生態,造成生物滅絕。令人憂心的是,生態被破壞後並非五年、十年,短時間就能復原。」


人定無法勝天,韋老師認為人們應該和大自然和平相處,減少對生態的干預,像是政府封閉中橫到谷關的路段就是一個好例子。透過封閉、阻隔區域,能讓環境修生養息,慢慢趨向平衡。因為只要有人進出,就很難想像會有什麼樣脫序的行為,造成生態破壞。


邊坡位移監測預警系統

過去,韋老師曾設計邊坡位移監測預警系統,藉由觀察山坡地的地下水位來判別土壤或地質是否鬆動。韋老師為我們講解其運作模式:「若水位開始有劇烈變化時,山坡地的土壤就容易有變化,做工程的人都知道土蠻單純的,但只要跟水扯到關係就很複雜。為了及早防範可能的災害,邊坡位移監測預警系統從水位即時監測,若水位一直很高,那就要注意土壤會不會被影響,利於提早預防。畢竟,很多山坡地的變化是及時的,邊坡位移監測預警系統的目的是希望藉由長期觀察掌握水位變化,提醒居民在危難發生前盡速遷移。不過,因為一般人很難看出山坡地的變化,所以建議盡量不要選擇山坡地作為居住地,才能確保生命財產的安全。」


許多重大災害其實是對人類的警訊,期許政府與民間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間取得適當平衡,注重環境倫理,跟大自然和諧相處。


資料來源:健行科技大學土木工程韋家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