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常見建築看建材演進


建築技術的發展軌跡,與建築材料相關,例如:以竹子為建材時,牽涉到竹子品種的選擇、竹子砍下來之後如何預製、竹編技巧等;以石板為建材時,牽涉到的則是石板的選擇、穩固的堆疊方式。每當一種新興的建築材料出現,也代表著相對應的新建築技術。因此觀察建築材料的演進,可看出生活型態的演變,也能了解建築技術的發展軌跡。


●土角厝

1.jpg

土角厝為臺灣早期的農村建築型態,土角厝是利用土角磚交錯疊砌成牆面,是以牆為建物主體的建築物。有的土角厝會在外牆上塗抹石灰修飾,並覆蓋稻草、芒草、瓦片等作為屋頂。

製作土角磚時,通常利用黏性土加入稻殼、稻桿混合成土漿,經過踩踏攪拌後,將土漿項入框模,日曬風乾而成土角磚。


●木構造建築

2.jpg

臺灣的木構造建築主要盛行於清末與日據時期,以廟宇、公共建築以及富人宅邸採用居多,目前臺灣傳統建築中列為古蹟及歷史建築者約64%為木構造。傳統的木構造建築技術稱為大木作,架構梁柱時不使用鐵釘,而是以卡榫接頭相連接。


●磚造建築

3.jpg

磚造建築自清初至二十世紀中期,一直是臺灣重要的建築型態,從平民居住的三合院到各式公共建築都廣為採用。純磚造建築以砌磚為牆,並以瓦片為屋頂,純磚造建築因耐震性差,現今已罕有新建的純磚造建築,不過紅磚塊仍應用於鋼筋混凝土建築的隔間牆。


●加強磚造建築

4.jpg

二十世紀初,臺灣重要建築開始局部採用鋼筋混凝土加固,方式是先砌好磚牆,再以鋼筋混凝土搭建梁柱以束制磚牆,磚牆仍是承載結構重量與抵抗地震的主體。 1970年以後,新建的加強磚造建築已較少見。這種構造在外觀上與鋼筋混凝土建築非常相似,很容易讓人混淆誤會,購屋或整修房屋前,應確認建物所有權狀上的構造別說明。此外,加強磚造的磚牆是承重牆,不可打除,連開孔都有都有限制規定,須特別注意。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