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偏高!?
新自然主義 新自然主義 發表於2017/11/29

鄰苯二甲酸酯類在「塑化劑風暴」發生前,暫被當作第四類毒化物管理,因為當時環保署尚須蒐集更多資料確認再嚴格控管。


2011年5月衛生署食藥局楊技正在檢驗號稱可減肥的益生菌粉末時,結果發現其中含有高達 600 ppm 的DEHP,循線追查出是由昱伸香料有限公司提供的起雲劑所造成。隨後衛生署也驗到賓漢香料公司的起雲劑含有DINP。


塑化劑風暴前,體內環毒塑化劑濃度應該相當高

當時緊急公告回收的產品從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果凍、到果醬與膠粉錠狀類。


受污染食品遍及各大通路,從檢驗中發現有添加黑心起雲劑的果汁原料與果醬果漿,塑化劑含量竟高達10萬ppm,而其他的香料、濃縮果汁也有數千ppm。不過,因為消費者吃到或喝到的產品是經過稀釋,所以降到十多ppm,但是在保健食品仍然發現可高達近千ppm。


由此可見,之前常喝飲料、吃保健食品的人,環毒塑化劑的暴露量相當高。

不同於戴奧辛等有機污染物,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塑化劑並不至於對人體有立即性的危害,但長期大量攝取卻會對人體造成慢性影響。


這次風暴中含有DEHP等的食品,幾乎都是受歡迎(尤其是青少年以下兒童)的飲料,甚至是保健食品,幾乎所有民眾均被波及。

因此,透過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並擴大抽驗,環保署也將DEHP列管為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嚴格管制廠商,同時有更多的經費委託國衛院及學者們調查國人的暴露量。


塑化劑風暴後體內濃度降低

成功大學教授李俊璋長期投入環境毒物的健康研究與監測,他表示,台灣民眾體內塑化劑濃度,在事件後政府納入管制,以及各種衛教宣導,經過一段時間進行國人尿液檢測,發現塑化劑濃度已相當程度的降低,顯示民眾有所警覺後,暴露量已減少許多。


2015年國衛院發布,一般大眾體內的塑化劑已降低接近美、加兩國的程度,但成年女性尿液中塑化劑代謝濃度比男性高(尤其是18至40歲),可能和使用化妝品、衛生用品及塑膠包裝食品有關。


18歲以下之未成年人尿液中某些塑化劑代謝物顯著高於成年人,可能與外食、外飲及接觸塑膠製品有關。



環毒塑化劑持續在環境中釋放毒性

但李俊璋也提醒,國人塑化劑事件雖然體內濃度顯示有降低,環境中的塑化劑總量仍未見降低,民眾生活中的暴露風險還是一樣。


現代人大量使用塑膠製品、裝熱食或送進微波等不好的使用習慣,以及用完就丟,都會讓這些物品持續釋放環毒塑化劑。


於是環毒塑化就在我們身體肌膚,或者日常生活的空氣、土壤、河川和湖泊中,再透過食物鏈進入魚、貝類,最後被我們吃進體內作怪。


這樣做可以降低塑化劑的暴露

1511941933787042.jpg


塑化劑帶來的震撼教育

當我們激烈運動後,走進超商隨手挑了一瓶運動飲料,白霧狀的水體和略帶鹹味,彷彿真的能夠補充剛剛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而另一個場合,賓客桌上一瓶一瓶調味果汁,伴隨著酒酣耳熱的宴席,賓主盡歡。


但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2011年「塑化劑事件」爆發前,沒有人會覺得這些唾手可得的日常飲品中,居然會被摻有一種稱之為「塑化劑」物質。


塑化劑當然不可以添加在食品添加劑裡頭,但也因此讓台灣民眾翻天覆地的重新認識塑化劑到底是何物!

 

2011年發生這起「塑化劑事件」,是因為供應許多食品公司的上游廠商昱伸香料公司的起雲劑,被驗出含有DEHP,賓漢香料公司的起雲劑則含有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這些黑心商人竟然貪小便宜、昧著良心,非法使用這兩種工業用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取代食品級的起雲劑。DEHP無色、無味,原本被普遍運用在食物包材、醫療用血袋、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之中,當時被添加在食品中,可說是始料未及。


6.jpg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原文出處:【彩色圖解】環境荷爾蒙: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 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壬基酚、汞…

作者: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繪者:蔡靜玫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3736

《環境荷爾蒙》書封.jpg


相關標籤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