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智慧建築產業趨勢與發展(三)
iBT數位建築雜誌 iBT數位建築雜誌 發表於2016/10/13

1471940541489998.png

▲練文旭是智慧化領域的專家,經常受邀演講並參與各種相關產業的研討會


感知與智慧                                

談到這裡,練文旭提出了事前感知、回應的重要性。「對於智慧化而言,設備的自我診斷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使用者的安全。」比方說,現在的瓦斯或煙霧偵測,都是在狀況發生後才會示警。如果某甲今天外出忘記關暖爐,必須等到機器開始冒煙、燃燒後,才會曉得發生意外。若能在出門時,由系統主動告知屋主有插頭未拔除,或某電器尚在使用中,就能防患未然。


另一種做法則是,當機器偵測到過熱或異常時會自動斷電,避免災害發生。今年初,基隆市曾發生過除濕機過熱而導致火災的案例。想像一下,當除濕機內有感測器,診斷出機體過熱,便可立即自動切斷電源,是不是就能避免悲劇發生呢?


產業與智慧                           

國外有許多公司,致力於智能分析的領域。即是從蒐集到的訊息中,分析使用者習慣、喜好。如此才能順應人們的習慣和喜好,讓設備自動調整,免去操作的麻煩。反觀當下台灣相關產業,反而多著眼於設備的生產。拿前面的例子來說,台灣做的都是眼睛、耳朵、鼻子,而國外研究的是大腦,,因此我們能外銷的產品多半僅止於智慧建材及零件。


此外,新建築幾乎都會導入智慧化的概念,舊建築應如何升級,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國內的建築智慧化市場,既有建築約占了97%,新建築只有3%,比例相當懸殊。練文旭表示,舊建築的智慧化商機不小,但是在實務上應考量成本效益及使用需求,做得過頭了,反而可能形成浪費。


體驗與智慧                 

真正的智慧化,重點在人性化,對於使用者體驗,必須非常重視!假設一個家庭中,有老人、中年人和小孩,該如何兼顧每個人的需求?公共空間和個人房間怎麼設計,都要考慮進去。畢竟,如果只是追求各種高科技產品、設備的使用,無疑是一種浪費,智慧化的目的是讓人過得更舒適、便利。


因此,練文旭說:「如果業者能夠不執著於技術和設備,回過頭來關心使用者的感受,才是讓產品推廣最快的不二法門, 也才是讓智慧化迅速普及的關鍵。」


原文出處:《iBT數位建築雜誌》2014年冬季號No.5 

撰文:Arnold.L 設計:S.W  攝影:宋國承

facebook 留言